Recherche avancée

CG Shanghai > 卢森堡大公国 > 来卢森堡参观把! > 文化 >

文化

1995年,卢森堡城当选“欧洲文化之都”。此次活动的举办非常成功,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众人对文化事件的兴趣也随之高涨。

对卢森堡政府来说,继续大力发展文化是一项挑战。为国家配备新的文化设施成为当务之急。

在约4.5亿欧元全球投资的支持下,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要塞博物馆、纽蒙斯特修道院文化会议中心、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音乐厅、功放音乐中心、国家视听中心、国家档案馆、国家工业文化中心、圆顶大厅中心、国家图书馆等等,所有这些梦想都化作了现实。

社会项目

1995-2007:12年内卢森堡两度当选“欧洲文化首都”。在此期间,卢森堡的人文景观经历了诸多变化,特别是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爱乐音乐厅和功放音乐中心(Rockhal)三座现代设施的建造和开放,还有新明斯特修道院(Neumünster Abbey)、要塞博物馆、国家视听中心的建设,以及其它如基希贝格运动文化中心(Coque)、国家文献中心、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 musée)、国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等。

卢森堡政府的文化设施项目并不算少,但实施进度缓慢。1988年曾有工作小组考虑是否能够建造一座当代艺术中心。1989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建设项目被纳入政府宣言。但到1995年,国家首都成为“欧洲文化之都”时,整个国家才恍然意识到文化设施建设的拖沓,而卢森堡民众对各种文化形式的热情却如此高涨。私人合伙公司通过为此次活动筹资到25%的总预算,充分表现了其对文化发展的一贯支持。

在1995年激发的热情推动下,多个关键项目被重新规划、重新激活或加快了进程。在为夺回并维护主权而奋争、保障人民基本社会福利之后,国家开始面对新的重要课题——文化。卢森堡1995年上任的文化部长兼公共工程部部长埃尔娜·赫内科特-舍普格斯女士(Erna Hennicot-Schoepges)解释:“我们必须展示卢森堡极其丰富的社会元素(高于38%的非本国居民)。这是一项能真正巩固社会凝聚力的文化工程,它能证明认同感并不会应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而淡化,恰恰相反,通过分享和交流认同感,反而会增强更富有的内涵。为了利用有效的文化项目,大公国已经启动了一项宏伟的规划来实施文化项目。”在为这些复杂、恢弘却又引人入胜的项目忙碌时,埃尔娜女士身兼双职,工作繁忙。4.5亿欧元的投资使政府得以让国家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这也是对未来、欧洲以及人类所下的赌注。对于她做出的重大赌注,埃尔娜女士说道:“相比在21世纪初人类野蛮所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这个代价并不算高,我们社会必须警惕‘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之间的混淆。”

基希贝格的人文兴起

在卢森堡城,基希贝格高地的文化事业随着不同设施的兴建变得如火如荼,其中包括爱乐音乐厅、现代艺术博物馆、要塞博物馆、Coque运动文化中心,以及即将搬迁至此的国家图书馆。

1952年,当卢森堡成为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ECSC)的临时总部所在地时,政府就决定开发基希贝格高地。构想大胆的女大公夏洛特桥(Grand Duchess Charlotte Bridge)项目的建造迅速将大片郁郁葱葱的草原(360公顷或首都面积的七分之一)化为纯粹的现代化区域。这里遍布住宅开发地、宾馆、餐厅、电影院、商场、银行、办公楼、学校等设施,还包括运动场所,如奥林匹克游泳池和Coque运动文化中心。此外,不久这里还将出现许许多多的文化机构。因此,有些人认为基希贝格将仅仅是欧洲机构场地的判断是不当的。

在J.F. Kennedy大道的左右两边耸立着欧洲之门(Porte de l’Europe)的两座塔楼(高度70米)。这片19层楼高的办公楼群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大师里卡多·波菲尔(Ricardo Bofill)设计。受意大利广场的启发,他的巴塞罗纳办公室——“建筑工作室”为欧洲之门绘制了设计图。该建筑呈三角型,被TOUR大楼(1964-66年建造)和罗贝尔·舒曼大楼(1970-73年建造)所环绕,这两座楼分别由卢森堡设计师加斯通·威垂(Gaston Witry)与米歇尔·穆萨乐(Michel Mousel)以及设计师劳伦特·施密特(Laurent Schmit)设计。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的作品——爱乐音乐厅也在这里。不远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所设计的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在建造中,还有要塞博物馆,其设计者为让-米歇尔·维尔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罗比·贝克(Roby Becker)和吉耶·丹萨(Gilles Dansart)。附近,Coque中心与奥林匹克游泳馆相邻,此外,国家图书馆也将于2010年搬进罗贝尔·舒曼大楼。

文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迷恋古石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东,1935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于1940年获得该校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1942、1946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4年当获得美国国籍之后,他在1955年成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I.M.Pei & Associates)。通过描绘其童年所在地中国西南部建筑所提供的灵感,并凭借其工程学方面的经验,贝聿铭在美国完成了他的首批建筑作品,包括科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61-67)、位于麻省波士顿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1965-79)以及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68-78)。

1983年,当他被评选为卢浮宫入口和流通重建的设计者时,在法国,他其实并不为人所知。通过卢浮宫,尤其是著名的(一度为争论焦点的)金字塔形入口,贝聿铭在欧洲声名远扬,而此时他在美国、中国(北京香山饭店)和香港(亚洲最大的建筑--中银大厦)却早已奉为设计大师。

全球范围内,由贝聿铭承担并突显其成就的建筑有数百计。1990年,从贝聿铭考伯弗里德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退休之后,他仍然忙碌于一些他个人感兴趣的项目。其中包括位于柏林即将开放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在原先的图根(Thüngen)要塞所修建的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正如对卢浮宫,贝聿铭对这些在1867年要塞拆除中遗留下来的17世纪堡垒感觉到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所仰慕的沃班(Vauban,1633-1707)建造了这座要塞的外墙,而贝聿铭说“我想让古老的石头说话,重新焕发活力,而让这些石头产生活力的唯一方法就是人类的光顾。”

对于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目标是以“互相强化”的形式“让过去和现代相融合”。为了达到强化的目的,要塞的墙体已被拆除并以相同样式重建。原有的背景用作新建筑的基础,而新建筑承袭了图根要塞的三角形设计。

博物馆以勃艮第石料建造,是金属和玻璃结合体,其35米高的尖顶直指天空。工程由乔治·路特(Georges Reuter)监理,将于2005年秋完工。

注释及绘画作品

前者耗资7700万欧元,后者耗资7800万欧元,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音乐厅不相上下,都是拔地而起、引人注目的重量级文化项目,但仅有数米之遥。

由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将容纳6个展厅,其中2个展厅将拥有天顶透下的自然照明以及陈列雕塑作品的空间。展厅将提供3,000平方米空间用于临时展出和陈列当代艺术藏品。内部空间几何被三层高的五级阶梯勾勒,其中包括宽敞的大厅和门廊、工作室、商铺、一间大礼堂、一间图书馆和教育服务设施。

在一国际专家委员会的协助下,博物馆馆长玛丽-克劳德·彼奥德(Marie-Claude Beaud,2002年1月任命)提出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理念,并于2002年和2003年开始收集作品。为了建造和管理这座将于2005年开始运营的博物馆,政府成立了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基金,由前欧洲委员会主席、现欧洲议会成员雅克·桑特(Jacques Santer)担任该基金董事会主席。

由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设计的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爱乐音乐厅将与其中心的主厅共鸣。主厅将容纳1,226席(最高容量达1,506席),其面积较大的两侧将设置包厢。此外,还将建造一座室内音乐厅(300席)和一座电子音乐厅(120席)。工程竣工时,将重点关注音响效果。

新爱乐音乐厅将成为由布兰威尔·托维(Bramwell Tovey)担任指挥的卢森堡爱乐乐团(LPO)以及其它国际著名的乐团的演出场所。2003年1月任职的厅长奥地利籍马提亚斯·纳斯科(Matthias Naske)负责音乐厅的经营。Henri Pensis基金将承担LPO乐团的管理和人员晋级。

文件:卢森堡国家图书馆

2010年前的舒曼大楼

根据最初计划,现有国家图书馆将增建一座附楼。自1973年以来,国家图书馆一直位于外墙经改造的原大公中学内。但是一座图书馆分为两个场地,既增加成本,也将产生许多不便。而由于在基希贝格的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大楼将有闲置空间,政府于是决定将国家图书馆转移这座大楼,并将大公学院的六个分部以及史前图书馆也一同汇集到楼内。

罗贝尔·舒曼大楼需要整体还是部分拆除?是否还需要重建?对此的决定是:国际评审团认为,由德国波勒斯-威尔森公司(Bolles - Wilson Gmbh & Co. KG)建造的部分将最大程度保留原先的结构。这项工作将于2010年竣工。

国家图书馆是卢森堡印刷品遗产的监护者。它收藏所有在卢森堡印刷和编辑的出版物,并购买所有虽然在国外印刷但与卢森堡相关或其作者来自卢森堡的出版物。图书馆卢森堡部一共保存了150,000册书籍和3,000种期刊。

此外,国家图书馆也是卢森堡最大的科技图书馆,拥有各个学科的相关文献。由于“普通基金”(General Fund),读者能够阅览750,000册以及3,500种国际期刊,内容涉及各个科技领域。阅览室和资料室内有30,000册书籍可供读者免费阅读。“普通基金”的藏书以每年大约10,000册的速度增长。

历史长存

要塞博物馆不单提供因命运眷顾而得以幸存的音乐和绘画,还有交流、解释与评说的空间和追忆历史的凭证,因而,它将成为“沃班之游”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欣赏了当代艺术后,游客就能直接踏进卢森堡的历史长河。博物馆追溯了要塞从16世纪到1870-76拆除时期的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对防御工事、武器以及要塞建造工程人员的集中展示。

博物馆的内部设计、陈列柜和照明由曾在卢浮宫项目与贝聿铭共事的法国设计师让-米歇尔·维尔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来承担,而其结构则由卢森堡建筑师罗贝尔·戴克(Robert Decker)和吉耶·丹萨(Gilles Dansart)设计。要塞博物馆将于2004年营业,其最终费用为3000万欧元。此外,政府已通过了关于资助修复、部分重建以及修缮卢森堡历史要塞的一项草案,其中包括:Berlaimon古堡和Eich门、Bons-Malades门、Niedergrünewald要塞、Pfaffenthal的部分、Obergrünewald要塞以及图根(Thüngen)要塞附近的军事装置。

政府此外也通过了另一项草案,将按照景观设计师米歇尔·戴斯威纳(Michel Desvigne)的设计建设Dräi Eechelen公园。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要塞博物馆周围的这片区域将会变成一座公园。

公园将对公众无限开放,所提议的设计将遵守各项新旧建筑的原有风格并将其统一,而不会添设额外的建筑工程以维护古城的全貌。

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性

在古城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区域内,文化部正在将原先新明斯特修道院(Neumünster Abbey,建于1606年)内的建筑改造成文化中心和会议场所。联接这些中心的网络将遍步整个欧洲。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雅克·里戈(Jacques Rigaud)告诉我们,这些中心旨在“将当地操作与更为广阔的背景关联、将差异性作为恩赐进行研究、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展开工作、传播并交换思想,以使整个实体能够强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

2002年2月以来,在克劳德·福里索尼(Claude Frisoni)的指导下,项目将围绕“身份与文化多元性”这一主题,建设成多领域艺术创作的领地。覆盖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该机构将拥有最现代化的设施(装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剧场、展览空间、媒体图书馆、定居艺术家工作室等等)。在这里,当地以及国际文化活动者可以尽情交流思想、经验和各自的研究成果。

坐落在阿尔泽特河(River Alzette)畔,卢森堡市郊外古老的格朗区(Grund),新明斯特修道院是“温塞斯拉(Wenceslas)之游”路线的一处胜地。几个世纪以来,这曾是一座监狱,在纳粹占领时期被用作输送大批卢森堡籍强迫劳工的转运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它不再用于扣押囚犯。修道院翻修工程,总投资3900万欧元,将忠实于其建筑本身的精神。

自2003年10月13日起,为皮埃尔维尔纳三国学院(Pierre Werner Tri-national Institute)(卢森堡、德国和法国)提供场所的罗贝尔·布鲁赫大楼(Robert Bruch Building)将于2004年春天将迎接欧洲理事会文化线路学院的入驻。罗贝尔·克立柏斯大楼(Robert Krieps Building)将于2003年启用,而中心的其它部分将于2004年5月投入运营。

文件: Coque中心的设计师

罗杰·塔利伯特——王子公园体育场之父

1963年,法国建筑设计师罗杰·塔利伯特(Roger Taillibert)在巴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被选为王子公园(Parc des Princes)新体育场的设计者时,还相对无名。为了建造体育场,他拆除了环形赛道和田径跑道。此外,他运用了玻璃单元,提供完全的可视性,并预留给媒体评论员,而将摄像机设在悬挂的平台上,使镜头能够覆盖整个球场。该工程始于1969年,在1972年6月4日由法国共和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正式宣布启用。可容纳48,527名观众、气势恢宏的新体育场呈椭圆结构,带有划时代性的挑篷。作为足球和橄榄球的圣殿,该体育场与法国体育场(Stade de France)不仅是各盛大活动的场地,也是巴黎圣热尔曼(Saint-Germain)的出生地。

由此,罗杰·塔利伯特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

1972年4月6日,蒙特利尔被定为1976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作为运动设施建设专家,罗杰·塔利伯特被选举负责总体项目设计,项目将整合一座可全年使用的50,000席巨型体育场(且可以几乎不费成本地转为棒球场)、一座游泳中心、一套环行跑道和所有辅助设施。他的设计为同质的建筑群,由三个不同但相互交织的元素构成:环状的体育场、中心柱 (168米高,基座连接65米的悬臂)以及环行跑道的球形穹顶。时至今日,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仍是同类建筑中的佼佼者。

罗杰·塔利伯特在卢森堡的基希贝格建造了两座运动中心。于1982年启用的奥林匹克游泳馆因其独特的船形屋顶而别具一格,屋顶由99米混凝土贝壳构成。另一相邻的文化运动中心在1997年12月15日种下第一批草坪,罗杰·塔利伯特对其运用了风格相似的屋顶,但这一次,他放弃了混凝土贝壳而选用了叠层木材。建筑群的6个贝壳由(表面面积为20,800平方米)铜制屋顶覆盖。国家运动文化中心在2002年6月8日成立。该项目耗资7500万欧元,也被称为Coque。

文件: 生机勃勃的文化

国家文献中心

位于梅尔施原瑟瓦斯馆(Maison Servais)的国家文献中心于1995年开始运营。中心致力于对1815年至今,以卢森堡语、德语、法语以及其它语言的卢森堡文学进行文献研究。

卡西诺卢森堡——当代艺术的论坛

在卢森堡城的中心有一座19世纪的建筑。1994年,这个曾经为“资产阶级”开办的场所变成了展览中心。它是卢森堡第一个美术类的文化机构。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在卢森堡城郊外的格朗区(Grund)。其建筑曾经命名为圣-让医院(Saint-Jean Hospice,曾经为医院,后来是女子监狱),在1996年改作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卢森堡秀丽风景和不同区域的一扇窗口,自然博物馆致力于保存国家的自然遗产。

Kulturfabrik

1997年1月,卢森堡对这片曾经为屠宰场上面的建筑开始改建。在1998年10月2日开始运营时,位于阿尔泽特河畔埃施(Esch-sur-Alzette )的Kulturfabrik变成了一家自主运营,占地4,000平方米,拥有7座建筑的文化中心。

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

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后,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进行了扩改建。位于卢森堡城Marchéaux-Poissons,这座博物馆拥有丰富多彩的藏品,跨越远古、古代、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

国家运动文化中心

位于卢森堡城基希贝格高地的国家运动文化中心(Coque)于2002年6月8日开始运营。具有运动和音乐厅双重功能,该设施可按模块改变,容纳1,000至8,000观众。

CFL圆形大厅

位于卢森堡城主火车站后面的第一座CFL圆形大厅正在接受国家历史遗迹局的修复工程。当前,工作小组正在起草未来两年的试验性计划。到时第二座圆形大厅也进行修复。

新明斯特修道院文化与会议中心

到2004年预计工程结束时,原新明斯特修道院(Neumünster Abbey)(建于1606年)将成为古城心脏的一座巨大的文化与会议中心。占地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该机构将拥有最现代的设施。它将作为主题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性”艺术创作的场所。曾经用作部队医院的罗贝尔·布鲁赫厅(Robert Bruch Hall)成为“三国”皮埃尔维尔纳学院(Pierre Werner Institute)(法国、德国、卢森堡)以及欧洲理事会的欧洲文化线路学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Itineraries)的所在地。

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

位于地理位置显赫的图根(Thüngen)要塞,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占地10,000多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将用于永久性展示当代艺术作品(绘画及雕塑)。其国际性使命将根据大公国及其首都在欧洲的发展这一逻辑来实现。

要塞博物馆

要塞是这座城市、国家乃至欧洲数世纪的历史象征。要塞博物馆座落在卢森堡城的Dräi Eechelen(三橡果),将成为基希贝格新区和卢森堡古城的象征性纽带。作为一个交流、解释和评论的空间,这座博物馆将为沃班(Vauban)和温塞斯拉(Wenceslas)历史文化之行增添不少乐趣。

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音乐厅

建造新音乐厅的工程最早始于1996年。设计出自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之手的这座新音乐厅,将拥有一间可容纳1,200至1,500个席位的主厅、一间有300个席位的室内音乐厅和一间有120个席位的电声音乐厅。首场音乐会将于2005年6月26日周日举行。音乐厅将作为卢森堡爱乐乐团和其一百名乐手的活动基地。

国家视听中心

自成立以来,国家视听中心(NAC)就成了影像与声音专业人士频频光顾的地方。除NAC外,还容纳了杜迪兰治文化中心(Dudelange Cultural Center)的这座新建筑,设计上提供了每种服务所需要的具体结构,也提供针对大众借助新技术的常用装备,以及一座有153个座位的电影院。

国家图书馆

政府原打算为在卢森堡城圣母街(Rue Notre-Dame)的原有国家图书馆建造一座附楼,但后来决定将其各个部门全部搬到位于基希贝格区的罗贝尔·舒曼大楼(Robert Schuman Building)。

科学城

位于阿尔泽特河畔埃施(Esch-sur-Alzette )西贝尔瓦工业废墟开发的首要项目也是文化项目。它依靠这里百年的炼钢历史来建造美好未来。这个由贝尔瓦基金(Fonds Belval)主导的宏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将使场地中两座废弃的高炉恢复往日的辉煌。科学城的相关工程、研究和创新将为卢森堡大学,以及国家工业文化中心、国家档案中心和功放音乐中心(Rockhal)的建设提供未来的场地。

功放音乐中心(Rockhal)

在埃施贝尔瓦(Esch-Belval)工业旧址的Rockhal将由两间音乐厅构成:一间大厅,有4,000席可向10,000观众开放;另一间小厅具有500个席位。此外,中心还将配有排练室、录音棚和一间多媒体资料中心。工程将于2006年竣工。

国家档案馆

国家档案馆当前位于卢森堡城圣-易斯布瑞特高地(St-Esprit Plateau),由一座废弃兵营改建而成,将来会迁往在埃施贝尔瓦工业旧址上新建造的楼中。

南部地区

并非所有新文化设施都在首都。国家南部地区也有不同类型的新设施,比如在埃施贝尔瓦(Esch-Belval)建造的功放音乐中心(Rockhal)。

在卢森堡还找不到诸如法国昂内维尔的Galaxie、南锡的Zénith、德国萨尔布吕肯的Neufang-Kulturfabrik或特里尔的Europa-Halle之类的大型音乐厅。正是为了补救这项缺憾,将建设融入西贝尔瓦都市概念的这座Rockhal。

功放音乐中心主要用于演出,但也将提供排练、创作、培训、会议、信息、交流和思索的相关设施。其建造已于2003年7月21日开始,计划将于2005年6月开始启用。

Rockhal就建于高炉燃烧吐烟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科技城和国家工业文化中心的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样的规划既能保留钢铁业黄金时期的遗迹(尤其是两座高炉),还能将社会、文化和科技中心的建造与西贝尔瓦新兴城镇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此外,国家工业文化中心也将在这里展开工业历史和考古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开始项目设计国际竞标之前,必须先对场地的遗留物(从历史和考古学角度)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准备,必须对高炉的稳定性和保护进行研究,此外,还要对场地进行清理以使工程能够实施。这是这一众人瞩目项目的第一阶段。这片土地现属于阿哥拉(Agora),未来将由贝尔瓦基金(Fonds Belval)使用,后者是负责西贝尔瓦国家项目实施的政府机构。研究和准备工作的相关开支,包括土地除污染处理在内,将被控制在1393万欧元以内。

位于杜迪兰治(Dudelange)的国家视听中心(NAC)旨在保留、修复并丰富卢森堡的视听财富。此外,NAC也将在视听作品的合法存档方面发挥作用。它将为专业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创作提供动力,并将增强公众的意识。此外,它也将制作具有资料和文献价值的作品、报告、选集和出版物。

在NAC实施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克莱沃城堡(Clervaux Castle)修复并重装永世不朽的经典摄影——“人类的家”。该作品由卢森堡籍摄影家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J. Steichen)在1955年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而创作。

建造工程于2003年1月16日开始。这幢大楼将容纳国家视听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和区域音乐学院。政府在1998做出了实施该项目的决定,之后国会于2001年6月27日通过了政府的草案。项目成本共计4000万欧元。建造工程将于2006年完成。大楼包括一间400席的音乐厅和一间180席的电影放映厅。此外,计划还包括一间媒体图书馆和一间美术馆。爱德华·史泰钦的摄影集“艰苦岁月”将作为永久性展品陈列在位于工业旧址Schnauzelach的旧水塔中。

从以上主要文化设施的摘要中,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鉴于2007年卢森堡将再次举办“欧洲文化之都”这一盛事,届时卢森堡将展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人文景观。

文件:区域文化中心

未被遗忘的区域

尽管最大的文化设施往往设在一个国家的首都,但卢森堡政府的投资不限于卢森堡市。事实上,政府也为地区文化中心和其他文化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后勤和财政支持,促进其建设和经营。比如在南部阿尔泽特河畔埃施(Esch-sur-Alzette )的Kulturfabrik,北部艾特贝鲁克(Ettelbruck)的Edouard Juncker艺术中心,以及东部格雷文马赫区(Grevenmacher)的Kulturhuef。其它区域的项目,比如西部,还在研究之中。

在文化活动区域化和分散性这一政策背景下,政府已制定区域文化活动服务建设和五年区域文化设备和设施规划拟订的相关草案。

此外,政府还决定研究借助国家文化基金的新型参与模式,促进对文化产业的赞助,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建新型金融机制。虽然政府对重大项目给予了数额可观的财务支持,但同时也关注那些日常的项目。

文件:爱乐音乐厅的设计师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创造珍宝

1944年,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出生于卡萨布兰卡。1962年至1969年,他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他的第一件主要作品为马恩-拉瓦莱(Marne-la-Vallée)的水塔(1971-1979)。当1984年赢得巴黎拉维莱特(La Villette) 音乐城设计竞赛时,他开始崭露头角,该建筑于1995年完工。日本福冈“纳克索斯世界”(Nexus World)国际住宅、巴黎会议宫的扩建(40,000平方米)、纽约的LVMH大楼、普罗旺斯格拉斯(Grasse)法院以及蒙特利尔宏伟的魁北克图书馆,都是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所主导的一部分创作作品。此外,目前他还有一些进行中的项目:柏林的法国大使馆、法国布列塔尼区的雷恩(Rennes)新文化中心、荷兰德文特市(Deventer)住房中心,当然还包括卢森堡的新爱乐音乐厅。

1996年,68家建筑设计公司参加了基希贝格区新音乐厅设计比赛的初赛。最终15家公司受邀参加角逐,其中就包括在1997年被宣布为优胜者的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女大公约瑟芬-夏洛特音乐厅呈椭圆型,周围由823根镶有银丝的钢制圆柱环绕。

爱乐音乐厅位于欧洲广场的中心,享有极其开阔的几何形状,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将它比作珍宝和洗礼堂:“在周围建筑形成的背景下,宝石让人想起琢石。洗礼堂则代表非凡的建筑,在不同表面的中心。因此,这个项目呈现的是由附近建筑形成的多边形中的一个巨大的圆形大厅。

里斯蒂安-鲍尔公司(Christian Bauer et Associés)公司的建筑师里斯蒂安·鲍尔称这个项目在2004年底能够完工,该公司负责卢森堡项目的运营。开幕式将再2005年6月举行,以纪念卢森堡于2005年上半年担任欧洲联盟轮职主席国工作的结束。

文件:功放音乐中心

愿望都会实现…

只要耐心等待,愿望都会实现!这句谚语再次应验。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年轻一代建造一座音乐厅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但却一直未能成为现实。

1999年3月5日,政府通过了一项草案,关于在阿尔泽特河畔埃施(Esch-sur-Alzette)西贝尔瓦废弃的工地上为年轻人建造一座音乐厅。首例此类项目预示了将在1912年建造的鼓风楼里设置音乐厅,而楼体的一半正在接受改造。

该项目旨在将当下对功放音乐厅的需求和未来建筑和文化的保护进行嫁接。但是,为了保证音乐和文化活动能具备组织和经营的充足条件,而不又改变遗址的属性,这需要非常复杂且成本巨大的操作性改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项目不得不放弃,而改为建造一座新楼,地址仍在西贝尔瓦。

新建项目的总投资为2960万欧元。建成的音乐中心将拥有两间音乐厅,一间可容纳4,000人,而另一间可容纳500人。此外,这座由卢森堡建筑设计和工程公司Beng、 Sit-Lux 和 ICLux所设计的项目还将提供8间排练房和一间音乐资料中心,为乐手们提供文档、信息、培训和支持。相比仅为摇滚音乐厅而建的原有项目,新项目能提供更为完善的设施。占地14,000平方米的功放音乐中心工程计划于2005年竣工。